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3-05-23 09:05 熱度:
本文選自北大核心級期刊《施工技術》,《施工技術》創刊于1958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中國土木工程學會主辦,國際刊號ISSN:1002-8498,國內刊號CN:11-2831/TU.國內建設系統的國家級、核心科技期刊。
欄目設置:方針政策;綜合述評;地基基礎;地下工程;道路橋梁工程;隧道工程;混凝土工程;工程檢測;鑒定與加固;高效鋼筋與預應力技術;新型模板與腳手架工程;鋼結構工程;安裝技術;建筑智能化;建筑節能和環保應用技術;建筑防水;施工過程檢測和控制;建筑企業管理信息化技術;工程質量與建筑安全;國家標準與規范;工法交流;建筑結構設計與計算;市政工程;機械化施工;新型建筑材料;科技短文;國外新技術;信息與文摘。
摘要:室內裝修裝飾設計的基本觀點就是: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為確保人們的安全和身心健康,為滿足人和人際活動的需要作為設計的核心。
關鍵詞:室內裝修裝飾,以人為本,設計理念
室內裝修裝飾設計是指根據建筑物的使用性質、所處環境以及相應標準,運用物質技術手段和建筑美學原理,創造功能合理、布局巧妙、舒適優美、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內環境。從而使得這一空間環境既具有使用價值,滿足相應的功能要求,同時也反映了歷史文脈、建筑風格、環境氣氛等精神因素。
然而,如何能在裝修裝飾設計中將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最有效的結合乃至于融合在一起,而最終滿足其相應的功能需求?這首先需要裝修設計者確定一個裝修設計的基本理念。這一理念是整個裝修裝飾設計工作的第一課題,也是彰顯裝修裝飾文化的根本。只有樹立并確立了人文的、系統的、完善的,先進的裝修裝飾設計理念,才能在實際設計工作中做成胸有成竹,運籌帷幄,更是對日后裝修效果起到制勝作用的精髓與靈魂。
白俄羅斯建筑師E·巴諾瑪列娃認為:室內設計是設計“具有視覺限定的人工環境,以滿足生理和精神上的要求,保障生活、生產活動的需求”,室內設計也是“功能、空間形體、工程技術和藝術的相互依存和緊密結合”。
與此不難看出,室內裝修裝飾設計的基本觀點就是: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為確保人們的安全和身心健康,為滿足人和人際活動的需要作為設計的核心。正是“以人為本”這一基本觀點的確定,才能促使裝修裝飾設計者在整體構架藍圖中全方位的考慮到環境因素、空間因素、觀賞因素、功能因素、適用因素等等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完美結合。
如果將孔子的“因材施教”引用到裝修裝飾設計工作中,就可以轉化為“因地制宜,因需而設,因人而計”的最基本的裝修設計理念——以人為本。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的場所、環境、人文、需求等相關功能綜合與靈活運用,如此設計出來的效果圖以及最終投入使用必將取得至善至美的效果。
所謂因地制宜,地,指的是不同總體功能需求的室內場所,比如,家庭,學校,醫院,辦公室,幼兒園等場所。不同的場所,自然需要不同的空間布局、環境設置、風格定位等需求因素,所以,因地制宜可以算作是裝修裝飾設計的第一要素。因需而設,因人而計,是指針對同類使用功能需求中的不同群體而進行不同的裝修裝飾設計。這就必須充分了解其各自的主客觀需要,或追求適用,或追求文化,或追求奢華,追求環境、或追求風格等等主觀人文要素。然后根據不同群體的不同主客觀需要而設計出令需求方最為滿意的裝修設計效果圖。
當然,做到這一點,最為首要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要以“以人為本”的裝修裝飾設計理念作為指導,結合客體,即不同群體的需求,方能在設計中做到胸有成竹。這就如同庖丁解牛,只有熟知了“牛”的整體與個體的結構構架,才能在“解牛”的過程中游刃有余。這個道理,對于裝修裝飾設計工作也同樣適用。只不過,其區別在于:庖丁解牛是將一個整體給分化為若干個體的操作手段。而裝修裝飾設計,則是在一個宏觀的整體空間中,經過藝術性的填充,達到整體與個體、功能與適用、物質與精神的完美對接。那就需要設計者在在設計前,必須對室內空間的整體與局部做到詳盡的了解,然后才能將宏觀結構與微觀布局最為有效地統一協調起來:整體因為個體而完善,個體因為整體而巧妙,宏觀與微觀在獨立中并存且深度融合,以最優化的狀態滿足使用者的精神與物質需求。
裝修裝飾設計的效果圖,與裝修裝飾設計理念有著不可或缺的關系。盡管設計的理念可能因為設計者的思維定位而有所不同,但任何一個裝修裝飾設計者的設計理念都必然成為設計工作的導向與靈魂,設計工作者只有在設計工作中將這一“靈魂”注入進去,那么,設計出來的效果圖以及最終投入使用的實際效果,才會成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立體空間藝術。
裝修裝飾設計實質上就是一種藝術,是囊括了空間藝術與平面藝術、融匯了宏觀藝術與微觀藝術的綜合體。任何一種藝術,在創作前都必定有著自己的藝術理念為指導,藝術的生命力也是因此而長久。而裝修裝飾設計,既然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存在,那么它所需要確立的設計理念,往往要比普通書畫藝術的要求要更高一籌。因為裝修設計是立體與平面的綜合,是宏觀與微觀的布局,是視覺與功能的統一,是集各種人文、環境、風格、結構、感官、功能等諸多需求要素的集合體。
實質上,裝修裝飾設計所需要考慮和兼顧的每一個環節或者要素,也都需要有相應理念做為支持、指導。比如,關于人文的理念,關于環境的理念,關于風格的理念以及結構、感官、功能等諸多理念。而這些裝修裝飾設計要素的理念,我們姑且稱為分支理念。這些分支理念雖然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但在實際運行中卻是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的。當這些分支理念互相發生作用后,就勢必要有一個總體思維將這些分支理念融合在一起,而這個思維就形成了裝修設計的最基本理念——以人為本。
姑且從一下幾點要素淺談“以人為本”的裝修裝飾設計理念,對裝修設計工作——即設計效果以及最終投入使用的制勝作用。
首先,從宏觀空間上講,任何一個室內空間,都是作為一個建筑物出現而存在的。而裝修裝飾設計,就是在這個建筑空間中來進行的。對于裝修裝飾設計者來說,首要考慮的因素,就是如何按照客體,也就是裝修需求人的意愿,去將這個龐大的整體分割為若干局部小空間,也就是說,針對特定室內空間勾勒出出一個整體規劃藍圖。這如同一張空白的畫紙,只有先掌握了畫紙的面積尺寸后,然后才能按照需求者的意愿開始進行勾勒、描繪。若不首先考慮需求者的人文因素,那這張畫紙即使畫出再美的圖案,最終也只是一幅失敗的畫卷。
其次,當設計者將宏觀空間分化為若干微觀空間后,就需要考慮不同微觀空間的功能作用。以家居設計為例,首先需要考慮的是需求者對家居的風格、環境、功能、物質等的需求以及其財力的承擔能力。這些是必須了然于胸的,針對不同需求群體進行“因需而設,因人而計”。也只有這樣,才能在避免設計者做無用功的同時交上滿足不同需求群體的完美設計效果圖。
第三,就滿足物質需求而言,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尤為重要。所謂物質需要,簡而言之,就是指裝修裝飾需求者的支付能力,實質上還是“因需而設,因人而計”的概念。如何最為有效的利用需求方的物質承擔能力,滿足需求方最大范圍的裝修裝飾需求意愿,這不但是一個裝修裝飾設計者的成功之處,更能在紛雜中彰顯設計者的創作功底。奢華和簡約,盡管同樣可以作為美學而存在,但作為一個裝修設計者,絕不能以奢華為喜,因簡約而懈怠。在不同物質需要面前而做到竭盡所能的滿足所有客體的需要,裝修裝飾設計者的制勝法寶大抵就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第四,所謂精神需求,主要是指裝修裝飾需求方對與室內環境、風格、氣氛烘托以及文化氛圍的需求。不同場所,不同層次的需求方自然有著不同的精神需要。同樣按照以人文本的裝修裝飾理念設計,那就是必須先要了解該室內建筑的基本使用功能,然后再此基礎上進行細分。姑且以樓盤的樣板間為例,高檔樓盤除了對物質需求要求較高以外,同樣更需要深度的精神需求作為襯托,如此,在針對樣板間的設計中,就需要考慮將精神需求貫穿并融入于物質需求中。而針對普通民居樓盤的樣板間設計,也不可忽略精神需求這一要素。簡約、適用也是一種時尚,在滿足適用功能的基礎上,能處處滲透并滿足大眾的精神需求的設計方案,這正是以人為本設計理念的彰顯和延續。
大化而言之,裝修裝飾設計就是以滿足人和人的實際活動為基本核心。在充分考慮了所在場地——這一建筑物和室內空間的周圍環境狀況;使用性質——為何種使用功能而設計的室內空間;經濟投入——相應工程項目的總投資和單方造價標準的控制;以及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等主要要素外,結合與之相輔相成的分支理念,將各種設計要素形成一套系統的,完善的設計方案。如此,在以人為本這一基本理念的指導下,不但裝修裝飾設計者在設計工作中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更為重要的是,設計者會在面對所有不同需求群體的裝修裝飾設計中創造出令各界都會最為滿意的室內立體空間藝術。
文章標題:城市建筑論文室內裝飾方向論文范文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optiwork.cn/fblw/ligong/jianzhusheji/17341.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m.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