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欄目:建筑設計論文 發布日期:2010-10-22 09:10 熱度:
引言
空心磚保溫夾心墻體結構,是在結構外墻及樓梯間墻體中間設置有一定厚度的保溫材料(如聚苯板)所組成的結構體系。其自重輕, 有利于結構的抗震性能, 叉能改善墑體的熱工能, 不僅使住戶感到溫暖舒適, 還可以節約大量熱能,節能可達50%以上, 滿足節能建筑標準的要求,是目前國家大力推廣的一種保溫墻體結構。
但是,鋼筋混凝土約束構造結構如何兼顧保溫和安全,特別是位于北部地震區的建筑,這一問題更顯突出。同時,因為內外兩葉墻體厚薄不同,兩葉墻體的聯接構造如何妥當設計,如何保證在地震中兩片墻體能夠共同工作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此項試驗研究在驗證該建筑的抗震安全性的同時,對墻體的約束構造進行了創新設計,為夾芯保溫墻體的大面積推廣,從而達到節能、節地、保護環境和改善建筑功能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
1試驗概況
本試驗共設計試片3片,分別是內墻構造柱內外墻不同材質墻片一個,編號W2-FYN;內外墻共用構造柱內外墻不同材質墻片一個,編號為W2-FY;內外墻共用構造柱內外墻相同材質墻片一個,編號為W2-FF,具體尺寸及內外墻拉結筋布置如圖1。
圖1 試件尺寸及拉結鋼筋布置
試驗采用擬靜力試驗方法[1],墻片的豎向荷載0.6Mpa(W2)。水平荷載首先采用分級加載荷載控制,每級增加30KN,往復推拉一次,增至開裂。墻體開裂后加載控制采用位移控制,當水平荷載降至極限荷載的85%,試驗完成。
2試件破壞形態
試件在受力變形過程中,其荷載位移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彈性階段:當水平反復荷載比較小時,墻體出現裂縫裂之前的這一段為彈性階段。此階段內外墻體能夠協同變形,相對側移很小,其荷載位移曲線基本為一條直線。彈塑性階段:墻體出現裂縫后,當荷載繼續加大,內外葉墻體開裂且裂縫不斷加速發展,十字交叉分布的裂縫形成,荷載位移曲線呈上拋物線曲線上升,直至極限荷載。下降階段:當達到極限荷載后,抗側力將隨著側向位移的增加而下降,塑性變形顯著增大,主裂縫貫通,墻體完全破壞。
1、內構造柱墻片:變形的三個階段區分明顯,荷載-位移曲線有明顯的轉折點。在出現初裂縫后,塑性變形加劇,裂縫發展迅速,很快到達極限荷載。墻片破壞卸載后外墻主裂縫十字交叉十分清晰,最大縫寬可達
2、內外墻共用構造柱:彈性階段向彈塑性階段的轉換不明顯,出現初始裂縫后采用位移控制時,側向應力提高的依然很快,極限荷載明顯高于內構造柱墻片。特別是當墻體破壞時,由于構造柱的約束作用,在內外墻共同作用的下,主裂縫發展伴隨較多的細裂紋。卸載后內外墻最大縫寬都在3
3夾芯墻體抗震性能
3-1 開裂荷載和極限荷載
開裂荷載是砌體結構受力形態發生改變的轉折點,一般來說,砌體在開裂之前可以近似的認為其變形為彈性變形,即彈性模量為一定值。
極限荷載為砌體結構所能夠抵抗最大的外力,其表示了砌體結構的最終強度大小,是非常關鍵的墻體指標。三種結構形式墻體的開裂荷載和極限荷載見下表:
墻體編號 |
開裂荷載(KN) |
極限荷載(KN) |
W2-FYN |
420 |
483 |
W2-FY |
500 |
650 |
W2-FF |
550 |
646 |
通過觀測本墻體試驗,可以認定內外墻是在同一推拉受力狀態下同時出現裂縫,由此可以確定內置拉結鋼筋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能夠使得內外頁墻片共同抵抗外力作用。同時,由于內外墻共用構造柱,開裂荷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內外墻同為方空轉比內墻使用圓孔燒結磚的墻片延遲了開裂。
3-2 滯回曲線與骨架曲線
實驗所得滯回曲線整體呈現比較對稱的橢圓梳形。而且在試件開裂之前,曲線幾乎為一條循環直線,所包圍的面接非常小;而當試件開裂之后,滯回環開始逐漸放寬,面積顯著增大,表明試件開始吸收大量的能量。典型的滯能曲線如圖所示:
骨架曲線骨架曲線 簡化骨架曲線
3-3剛度退化曲線
試件在某一位移幅值下割線剛度定義為同次加荷過程中, 兩個方同上加荷的平均剛度,可以用公式: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