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方法:將外露鋼筋上的砼殘渣和鐵銹清理干凈,用水沖洗濕潤,再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壓平整,如露筋較深,將薄弱砼剔除,沖刷干凈濕潤,用高一級的細石砼搗實,認真養護。
1.3.4缺棱掉角
現象:砼局部掉落,不規整,棱角有缺陷。
原因分析:(1)木模板在灌注砼前未濕潤或濕潤不夠,灌注后砼養護不好,棱角處砼的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致使砼水化不好,強度降低。(2)常溫施工時,過早拆除承重模板。(3)拆模時受外力作用或重物撞擊,或保護不好,棱角被碰掉。(4)冬季施工時,砼局部受凍。
預防措施:木模板在灌注砼前充分濕潤,砼灌注后認真澆水養護。拆除鋼筋砼結構承重模板時,砼具有足夠的強度,表面及棱角才不會受到損壞。拆模時不能用力過猛過急,注意保護棱角,吊運時,嚴禁模板撞擊棱角。加強成品保護,對于處在人多、運料等通道處的砼陽角,拆模后要用槽鋼等將陽角保護好,以免碰損。冬季砼灌注完畢,做好覆蓋保溫工作,加強測溫,及時采取措施,防止受凍。
治理方法:缺棱掉角較小時,,清水沖洗可將該處用鋼絲刷刷凈充分濕潤后,用1∶2或1∶2.5的水泥砂漿抹補齊正。可將不實的砼和突出的骨料顆粒鑿除,用水沖刷干凈濕潤,然后用比原砼高一級的細石砼補好,認真養護。
1.3.5施工縫夾層
現象:施工縫處砼結合不好,有縫隙或夾有雜物,造成結構整體性不良。
原因分析:(1)在灌注砼前沒有認真處理施工縫表面;灌注前,搗實不夠。(2)灌注大體積砼結構時,往往分層分段施工。在施工停歇期間常有木塊、鋸末等雜物積存在砼表面,未認真檢查清理,再次灌注砼時混入砼內,在施工縫處造成雜物夾層。
預防措施:(1)在施工縫處繼續灌注砼時,如間歇時間超過規定,則按施工縫處理,在砼抗壓強度不小于1.2Mpa時,才允許繼續灌注。(2)在已硬化的砼表面上繼續灌注砼前,除掉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動石子或軟弱砼層,并充分濕潤和沖洗干凈,殘留在砼表面的水予清除。(3)在灌注前,施工縫宜先鋪抹水泥漿或與砼相同的減石子砂漿一層。(4)在模板上沿施工縫位置通條開口,以便清理雜物和沖洗。冬季施工時可采用高壓風吹。全部清理干凈后,再將通條開口封閉,并抹水泥漿或減石子砼砂漿,再灌注砼。
治理方法:當表面縫隙較細時,可用清水將裂縫沖洗干凈,充分濕潤后抹水泥漿。對夾層的處理慎重。補強前,先搭臨時支撐加固后,方可進行剔鑿。將夾層中的雜物和松軟砼清除,用清水沖洗干凈,充分濕潤,再灌注,采用提高一級強度等級的細石砼或砼減石子砂漿,搗實并認真養護。
1.3.6現有的檢測手段未得到各方的充分認知
對重要構件的實體檢測,就實體強度而言,國內目前的槍刪方法、設備、手段的種類比較豐富,方法多樣。但就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測定而言,目前還缺乏統一技術操作規程的分類、確定。各方執行規范的過程中,對該檢測手段的認知也不充分。
常用檢測設備通常分為聲學原理、電磁學原理兩大類。如鋼筋雷達測定儀、磁性鋼筋保護層測定儀等。基于自身設計原理的特點,其各自應用特點也不相同。向投影重疊的兩根以上鋼筋,聲學原理設備不宜采用;如含磁性骨料的混凝土,不宜采用無消磁能力的電磁測定設備進行檢測。
此外,對于建筑物中的特殊構件,如基礎、殼體等,由于受土方挖填、水位、配筋、測試角度等因素影響,到達后期工序時,不能完全提供規范要求的檢測條件。對此,應考慮其它方法對目標實體進行控制。確定應用設備的,還必須對檢測時產生的破損、檢測所達到的深度、不確定程度等因素進行充分考慮,提出科學、合理的檢測方案。
實際工作中,應避免單純強調某個問題的糾正結果,卻忽視整個質量控制過程及質量發展的不確定程度。杜絕對某問題采取了預防、糾正措施后,卻引發一個或多個缺陷甚至錯誤發生的情況。
2、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的工作建議
就目前實體檢測中鋼筋保護層厚度控制工作的開展來看,主要的問題在于技術規程不配套、設施分離、工藝技法落后等幾個方面,但問題還在于未能形成建設工程質量控制的一套綜合質量管理體系,不能使質量控制工作進入自我改良的良性循環。所以在著手建立該綜合體系的同時,應注意以下方面的加強:
2.1發揮地方技術規程的靈活性優勢,積極制定地方相關技術規程,做好國家規范在技術層上的銜接轉換工作。以條文上的客觀、明確、詳盡,逐步代替實際工作中的模糊、主觀。
2.2明確設計文件中對鋼筋保護層厚度的標示、控制要求。明確設計單位對設計產品相關、后續問題處理上的責任、義務。
2.3施工過程中加強對新重點部位、新重點項目的自檢、自查。施工企業標準制定,應注重對新工藝、新技術推廣、應用的適用性論證、總結。
2.4形成國家級鋼筋保護層厚度測定技術規程,明確設備、操作、技術、評定、檢定等方面的要求及法律地位。
2.5工程監督部門需繼續發揮行業主導作用,創造企業發展所需的技術環境、法規環境。處理無成例問題時,應形成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必要環境,建立穩定可靠、自我改良的良性循環的監督工作體系。
參考文獻
[1]GB50010-200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2]張譽,蔣利學,張偉平.混凝土結構耐久性概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姚燕.新型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與工程應用[C].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2/2 首頁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