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所屬欄目:農業工程科學論文 發布日期:2012-05-28 09:10 熱度:
【摘要】近年來,中國人口持續增多,社會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代價卻是耕地資源遭到嚴重破壞,數量質量銳減,從而導致了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土地整理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措施,通過開展土地整理,可以達到充分、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保證全國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緩解人地矛盾以及糧食供給壓力,為社會進一步發展服務。本文主要介紹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內涵,現階段我國開展土地整理工作的背景,并闡述了開展土地整理對我國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土地整理,耕地保護,背景,意義
土地是萬物之源,是人類活動的場所,是生存與發展的基礎,是最寶貴的資產和資源。耕地是土地的精華,保護耕地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以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確保耕地總量只能增加,不能減少,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的目標,是貫穿于新《土地管理法》的一個基本準則。保護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是在我國人口不斷增長、耕地資源嚴重匱乏和土地粗放利用的現狀下,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而土地整理則是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必由之路,是我國耕地保護的重要舉措[1]。
1.土地整理的內涵
土地整理的概念由來已久,由于世界各國的社會發展等其他實際情況存在著諸多差異,土地整理發展的歷史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各個國家,土地整理的概念與內涵也不盡相同,但總的來說,土地整理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土地整理既包括農地整理,又包括市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從其方式而言,土地整理還包括土地開發和土地復墾。狹義的土地整理,僅指農地整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目前各國開展土地整理的目的和初衷大致相似,各國開展土地整理工作的程序也大致相同,因此,對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內涵的理解可如以下文字所述:土地整理即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規劃或城市規劃確定目標和用途,采取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手段,對土地利用狀況進行調整改造、綜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過程[1]。
在我國,由于我國的具體國情以及社會實際發展情況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因此,我國的土地整理具有我國自身的特色。現階段我國國土資源管理工作中的土地整理基本涵義是,在一定區域內,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采用行政、經濟、法律和工程技術手段,對田、水、路、林、村等綜合整治,調整土地關系,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積,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2]。
對于我國的土地整理,我們可以從土地整理的內容、原則、目的、任務這四個方面進行進一步的理解。
首先,土地整理的內容。現階段土地整理主要為農地整理,其土地整理的主要內容一是調整農地結構,歸并零散地塊;二是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三是道路、溝渠水利設施、電力配置等綜合建設;四是歸并農村居民點、村辦企業和鄉鎮企業用地;五是復墾廢棄土地;六是劃定土地權屬;七是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1]。
其次,土地整理的原則。土地整理應遵循的原則,一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積,促進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三是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四是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復墾為主,適度開發未利用土地;五是采用先進科學技術,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六是因地制宜,先易后難,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1]。
再次,土地整理的目的。我國現階段土地整理的目的,是依據土地利用規劃,通過對土地利用狀況的調整、改造,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保障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促進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1]。
最后,土地整理的任務。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務是,在農村地區,通過對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在城鎮,通過對閑置、存量等利用效率低的土地和按規劃對農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土地進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決城市發展用地問題,改善城鎮生活、居住條件、減少城鎮外延占地[1]。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土地整理是一項旨在為老百姓謀福利的工作,通過開展土地整理,可以促進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帶來不可估量的豐厚效益。
2.現階段我國開展土地整理工作的背景
2.1耕地資源形勢嚴峻
我國雖然幅員遼闊,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但是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導致了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很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多一點。中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多三少”,即總量多,人均土地少,尤其是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的后備資源少[3]。即便如此,寶貴的耕地資源仍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自1957年來,我國的耕地面積逐年減少,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現代化進程以及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對土地的需求量也逐漸增大,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對耕地資源造成了破壞,導致了耕地總量銳減的后果。現階段,在我國各方面飛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對土地的需求不但不會減少,反而會越來越多,這對本來就已不多的耕地資源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且,這種挑戰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難以改變。
2.2人口與糧食問題嚴峻
我國自從20世紀70年代執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雖然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數太大以及舊的文化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口實際增長依然較快。隨著人口的增長,未來居住建設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是相當驚人的。面對著人口的增長和耕地減少的趨勢,我國的糧食問題直接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隨著歷史的推進,我國的糧食與人口將出現兩大不可逆轉的趨勢,假設全國每年凈增1400萬人,就要消耗糧食50億公斤以上,人口規模擴大是糧食消費量增大的直接原因。要滿足人們對糧食需求的日益增長,必須要有充足的糧食供給作為保障,然而,糧食供給的形式卻十分嚴峻[3]。耕地面積的減少趨勢已不可避免,土地單產水平的提高有限,挖掘農業自然資源潛力的難度大。面對中國人口眾多,糧食需求量大的基本情況,一旦糧食供給發生危機,不可能依靠國際糧食市場就能得到根本保障,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具有滿足這種需求的能力。中國的糧食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嚴重影響到中華民族的自立與發展,給社會進步帶來重重阻礙。
2.3加入WTO對耕地的影響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農業是受沖擊最大的產業之一。現階段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導致國內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農產品價格。根據WTO規則,國際地區間貿易壁壘消除,遵循比較利益原則,各成員盡可能發揮比較優勢,其必然結果是:國外優質、低價的農產品將大幅度涌入我國。在糧食生產比較利益低下的情況下,農業生產結構、作物種植結構、糧食播種面積等將受到較大沖擊。當農民發現生產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如蔬菜、水果、畜產品、家禽、水產品、園藝等較生產糧食的比較優勢時,必然有相當部分農民在利益的驅動下放棄種植糧食作物,而改種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甚至棄耕拋荒,棄農經商,導致耕地總量的嚴重失衡[3]。
3.開展土地整理對我國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
3.1開展土地整理可以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保護耕地的目標。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基本含義是保持現有耕地數量不能減少,隨著人口的增長,耕地數量還要增加;同時要保證隨著經濟的發展,各項非農建設占用土地的需要,還要充分考慮到生態退耕、自然災害毀壞的耕地。顯然,單依靠計劃用地、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查處非法用地等措施是不足以實現這一目標的;能否做到耕地總量不減少,在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時,必須想方設法補充耕地。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規定,土地整理項目中凈增耕地面積不低于項目規劃設計面積的10%,其余80%~90%是質量不高的中低產田。也就是說,土地整理是以國家和省補助建設資金的辦法達到一是新增一部分耕地,另一是帶動一大部分中低產田,使之共同達到高產田的要求,逐步提高整個農業現代化的水平[1]。因此,土地整理在耕地保護工作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實現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
3.2開展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規模效益
土地整理的過程是土地利用率提高的過程。它至少包括閑置的加以利用和利用率不高的加以提高兩個范疇。我國大部分地區農田中不同程度地分散著一些閑散地、廢棄塘渠、取土坑等,如通過土地整理,一方面調整合并細碎分散的田地,使農田趨于完整,增加耕地數量;另一方面通過興修農村路、渠以及共建林網,可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采用機械化技術以及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土地整理體現的是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管地方式向用途管制轉變[1]。因此,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規模效益,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下降。
3.3開展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
土地整理的過程是土地利用集約化的過程。具體體現在城鎮化建設方面。根據中國國情,實現現代化很大程度上要看廣大農村現代化的水平,農村的城鎮化正是農村現代化的主要標志。規范、引導農村居民向中心村、鎮集中,這一集中的過程也是農村城鎮化的過程,也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國農村居民點的建設受傳統習慣的支配太多,農村村莊建設缺乏規劃約束,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村人口的增加,出現了村莊外延式擴張,侵占耕地等現象,存在著不少“空心村”。進行村莊整理,村莊向中心村集中,不僅可以改善居住環境和條件,有利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有利于小城鎮建設、農村社會的長期穩定和全面發展,同時還可以節約土地、調整出耕地,從而起到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的作用,保證耕地資源的數量、質量[1]。
綜上所述,開展土地整理不僅是統籌城鄉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更是在新形勢下確保耕地數量質量,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的重要途徑[4]。因此,在新時期新背景下,要積極開展土地整理,以達到生活質量的提高,實現社會、經濟、生態等諸多方面的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魏丹斌,尚凱.土地整理—我國耕地保護的重要舉措[J].河南地質.2001,6.
[2]鮑海君.土地整理與耕地保護[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7,11.
[3]張鳳榮等.中國土地資源及可持續利用[M].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0.
[4]王紅梅.當前耕地保護工作的新任務—土地整理[J].土木建筑學術文庫.2007,8.
文章標題:土地整理—保護耕地的有效措施
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m.optiwork.cn/fblw/nongye/gongcheng/12127.html
攝影藝術領域AHCI期刊推薦《Phot...關注:106
Nature旗下多學科子刊Nature Com...關注:152
中小學教師值得了解,這些教育學...關注:47
2025年寫管理學論文可以用的19個...關注:192
測繪領域科技核心期刊選擇 輕松拿...關注:64
及時開論文檢索證明很重要關注:52
中國水產科學期刊是核心期刊嗎關注:54
國際出書需要了解的問題解答關注:58
合著出書能否評職稱?關注:48
電信學有哪些可投稿的SCI期刊,值...關注:66
通信工程行業論文選題關注:73
SCIE、ESCI、SSCI和AHCI期刊目錄...關注:121
評職稱發論文好還是出書好關注:68
復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關注:51
英文期刊審稿常見的論文狀態及其...關注:69
SCI期刊分析
copyright © m.optiwork.cn, All Rights Reserved
搜論文知識網 冀ICP備15021333號-3